Skip to content Skip to sidebar Skip to footer

準備好進入超高齡社會了嗎?

2023年9月衛福部響應「國際失智症月」的時候曾經發表一篇新聞稿1,講述2025年的台灣將步入「超高齡社會」,根據內政部統計,2024年11月全國65歲以上老年人口達百分之十九點一,距離世界衛生組織(WHO)定義的「超高齡社會」,老年人口達兩成,已不到一個百分點。

根據WHO定義,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達百分之七,稱為「高齡化社會」,台灣在1993年「達標」;「高齡社會」指老年人口達百分之十四,台灣於2018年躋身高齡社會之列。目前六十五歲人口以每月近百分之零點一的速度上升,預計今年八月或九月可破百分之廿,台灣正式進入「超高齡社會」

你準備好步入超高齡社會了嗎?

步入超高齡社會,失智人口亦快速增加,根據衛生福利部委託辦理失智症流行病學調查,臺灣失智人口已超過30萬人(2023年),且65歲以上長者失智症盛行率。

失智症被視為本世紀全球公共衛生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為響應2023年國際失智症月活動主題「Never too early, never too late」(現在就是最佳時刻),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2提醒,國人應及早認識失智症十大警訊徵兆,包括1、記憶力減退而影響生活;2、計畫事情或解決問題有困難;3、無法勝任原本熟悉的事務;4、對時間地點感到混淆;5、理解視覺影像和空間之關係有困難;6、言語表達或書寫出現困難;7、東西擺放錯亂且失去回頭尋找的能力;8、判斷力變差或減弱;9、從職場或社交生活中退出;10、情緒和個性的改變。當發現身邊家人、親友有以上徵兆,應及早協助就醫診斷,以達到預防及延緩失智。

影響因子:
年齡 – 最主要的影響因子。

其他主要影響因子:中年高血壓、低教育程度、 糖尿病以及吸菸 。

次要影響因子:低身體活動、肥胖、飲食不均 衡、酒精成癮、中年憂鬱症、社交孤立以及認知障礙。

認知方面

。記憶障礙:新的記不住,舊的說不出來
。定向感障礙:人、事、時、地、物
。理解力與判斷力障礙
。執行力障礙

。精神方面
精神症狀、幻覺、憂鬱、躁症症狀、睡眠障礙

。行為方面
躁動不安、攻擊性行為、遊走、日落症候群、多話、多吃、其他異常行為

。動作功能方面
走路變慢、步伐變異性大、肌力下降、不平衡易跌倒、體能下降

運動介入對失智症之影響 ・增加身體活動與降低失智症風險間有顯著相關。 ·運動介入增加可以改善及減緩失智症認知功能的下 降。 ・有氧運動可以改善失智症患者之體適能能力,並且 在所有失智症中類中都有用。 ・運動介入可改善失智症個案之行為問題。

不同時期失智患者的運動重點 ·

輕度 。維持或建立規律運動,鼓勵參加各項活動 ·

中度 。維持規律運動 。鼓勵參與活動或幫忙家務 ·

重度 。提供外在刺激,協助肢體關節活動,保有個人最 大的活動力

享受運動的樂趣是保持活動力 與社會參與的關鍵 ・身體活動在失智症的各個階段中皆須收到重視。 ・對於自我身體能力的自我認同感可以幫助維持生活 品質與幸福感,減少孤独感並促進正向思考。 ・社交活動可以成為定期運動的動力,日常的休閒活 動對於失智症患者也會很有意義 。如:閱讀、外出散步、麻將⋯ ・保持頭腦活躍、身體活躍、保持健康以及幸福感對 於失智症患者具有重要意義。 (elenius, E. W.et al. 2022)

註釋

  1. 響應國際失智症月 失智友善社會共伴,同在行動+1(2023/09;衛生福利部):2025年台灣將步入超高齡社會,失智人口亦快速增加,根據衛生福利部委託辦理失智症流行病學調查,臺灣失智人口已超過30萬人,且65歲以上長者失智症盛行率,隨年齡增加呈現倍增之趨勢,國民健康署持續推廣失智友善社會,期望民眾一起為失智者及其家庭注入關懷,「共伴」支持、友善接納融入社會! ↩︎
  2. 吳昭軍 現職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署長 學歷: 國立陽明大學醫學系 醫學士 經 歷: 2019.08-2021.04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副署長 2019.01-2019.08 新竹市衛生局局長 2009.12-2018.12 雲林縣衛生局局長 2002.10-2009.12 雲林縣祐成診所負責醫師 1996.01-2002.07 雲林縣吳昭軍診所負責醫師 1994.10-1995.06 雲林縣林內鄉衛生所主任 1991.12-1994.09 雲林縣東勢鄉衛生所主任 1991.03-1991.12 雲林縣四湖鄉衛生所醫師 專 長: 家庭醫學、社區醫療照護、公共衛生、衛生行政、婦幼衛生、菸害防制 ↩︎
[wpstory id = ‘67075’]
Go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