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人」本該是愛與支持的源頭。然而,並非每個人都可以成長在這樣的環境。實務工作中不乏看到 有些 民眾過去 長期 處 在一個不被認可、常被批評或否定的家庭環境 。而 那份傷害會悄悄內化,成為日後自我價值感低落、情緒困頓的根源。
1.為什麼會出現「過度自我批評」?
當我們從小經歷「你這樣不行」、「你怎麼那麼笨」、「別人都比你好」這類語言,孩子會逐漸學會:我不夠好,我不值得被愛。久而久之,這些語言變成內在對話──哪怕長大後外人未必再這樣說,你依然會對自己「補上那句批評」。這就是所謂的內在批判者( inner critic ):一種自動化、無意識的自我否定模式。
2.當內在批判者長期運作時,我們容易陷入以下模式:
懷疑自己做任何事情的價值,無法享受成功,總覺得還不夠好。害怕失敗,因為害怕再次被否定。開始退縮、逃避,逐漸失去動力。久而久之,感覺人生沒有希望。這些模式會逐漸導致心理耗損,進而可能發展為輕度到中度的憂鬱症狀,像是無法集中精神、對事物失去興趣、對未來感到空虛與無望,甚至出現自責與自我價值的崩解。
3.那我們可以如何開始自我療癒?
- 覺察內在批判者的聲音:試著觀察自己內心常出現的負面語句,例如「我怎麼那麼沒用」、「我又搞砸了,真是個失敗者」。這些話往往不是你真正的聲音,而是過去被灌輸的觀點。把它們寫下來,慢慢學習辨識:這不是事實,只是舊有的習慣性批評。
- 重新練習溫柔對待自己:當你發現自己又在自責時,可以試著問「如果是我朋友,我會這樣罵他嗎?」、「我能不能換句話說:『我已經盡力了』?」。這就是「自我同理」的開始。透過日常練習,你可以建立一個溫柔的內在語言。
- 尋求心理諮商或支持團體:如果你覺得自己的情緒狀況已經影響到生活,或無法自行中斷自我批評的循環,那表示這不是你的錯,而是你該獲得幫助的時候。心理諮商可以幫助你拆解過去的傷、重建自我價值。
最後想說的是:
很多人在家庭中沒有獲得應有的支持與愛,但這並不代表你不值得擁有幸福、被理解、或重新開始。 也不代表父母不愛你,只是他們礙於生活或他們的能 力有限。重要的是 你現在願意看見這一切,已是療癒的起點。人生不是只有一種聲音,你可以選擇開始聽自己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