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皓恩 臨床心理師
早上七點半,你一邊拎著便當袋,一邊追著孩子:「快點穿衣服了啦!」心裡同時盤算著今天的會議、還要接電話、還沒回的訊息…結果一轉頭,他還在慢條斯理地準備,彷彿活在自己的世界。
你咬著牙,火氣直衝喉嚨。你不是沒提醒過,他只是還是不動。
終於,一句:「你到底要拖到什麼時候?我快遲到了!」從你嘴裡衝出來。孩子愣住,你也被自己嚇到,下一秒,是你自己滿滿的自責:「我是不是又吼他了?我是不是太兇?」。…
諮商並非痛苦或病痛纏身的人的專利,但凡想改善生活品質,讓情緒變得快樂的人都可以使用。
很多個案覺得非得自己每個禮拜有發生痛苦或難過的事前來諮商才是有意義的;但我想問的是,難道沒有這些事情作為媒介就不能與使用諮商嗎?
有沒有一個可能是在我們日常的人際關係中,也覺得自己非得「提供一些什麼?」才可以與別人相處?
覺得自己沒有提出可以交換的東西的話自己就不值得或不該與人互動。有沒有一種可能是在某些關係中,你不需要一直提供你的價值,你也能享受一份自在、安全的關係呢?
當我們能夠不時刻緊張要開什麼話題去參與諮商時,很大的可能是我們在現實生活中也能找到一段輕鬆自在、無條件信任的關係。
明明教過但孩子還是不改行為該怎麼辦
——當你已經那麼努力了,為什麼他還是沒什麼進步
兒童也可能需要心理治療,尤其是當他們在情緒、行為或人際關係上遇到困難時。雖然孩子的表達能力不像成人那麼成熟,但他們仍然會經歷壓力、焦慮、創傷和其他心理挑戰。如果這些問題長期存在,可能會影響他們的成長與發展,因此專業的心理治療可以提供幫助。